公共管理知识(社区工作者公共管理知识)

对口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公共管理知识,以下6个关于公共管理知识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简述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包括哪些理...

今天我们来聊聊公共管理知识,以下6个关于公共管理知识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
  • 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
  •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
  • 简述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 公共管理理论包括哪些理论
  • 社区公共管理基本知识
  •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

    导语:公共基础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知识总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行政管理、公文写作与处理等五大内容以及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管理、人文、科技等知识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关于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的相关内容吧。

    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

    政府公共管理的内涵包括哪些?

    答: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地方政府职能的具体化,由国家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予以规范监督。内涵如下:

    1.地方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地方政府,即地方公共权力的载体和行驶者。

    2.地方政府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辖区公民和各类团体的公共事务。

    3.地方政府的公共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在地方上的实施。

    4.地方政府公共管理遵循宪政和法治原则,地方政府的各机构和公务人员均必须严格依法行政。

    1、决策类型

    (1)根据决策问题的重复程度不同,决策可以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2)根据决策目标的多寡,决策可以分为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3)根据决策条件(或称自然状态)的可控程度,决策可以分为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非确定型决策。

    ①确定型决策面临的是一种比较确定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的预期结果是相对明确的,因而方案之间的比较和择优是不难做到的。

    ②风险型决策面临的是多种可能的自然状态,可选方案在不同自然状态下的结果不同,未来会出现哪一种自然状态,事前虽难以肯定,但却可以预测其出现的概率。决策虽然带有一定风险,但决策者对风险程度有基本的预知。

    ③非确定型决策与风险型决策条件基本相似,不同的只是不能预测未来自然状态出现的概率,因而不确定因素更多,决策风险更大。

    (4)根据决策权限的制度安排,决策可以分为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

    (5)根据决策所要解决的问题性质,决策可以分为原始决策与追踪决策。

    2、行政决策系统

    行政决策系统是由参与决策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一种组织体系。从政府组织体制上说,决策系统可从纵横两个方向划分为若干分系统。纵向上可分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权机关的决策分系统;横向上任何一级政权机关可大致分为国家权力机关决策分系统、政党决策分系统和政府(狭义)决策分系统。每一个决策系统内部又可划分为信息子系统、参谋子系统、决断子系统和监控子系统。

    3、行政决策程序

    (1)问题界定;

    (2)目标确立;

    (3)方案设计;

    (4)后果预测;

    (5)方案抉择。

    4、行政决策方案设计的基本方法

    (1)头脑风暴法。又叫自由思考法,即通过小型会议的形式,鼓励与会人员进行创造性思考,自由发言,以相互启发,引起连锁反应和思维共振,形成新的设想的方法。

    (2)对演法。即让不同方案的制定小组间展开辩论,互相攻短,以充分揭露矛盾,或者拿

    出一个方案进行预演,人为设置对立而去评议、挑剔、反驳,由此可使各种方案逐步趋于完善的方法。(3)综摄法。又称比喻法或集思广益法,即通过收集那些表面上看来带有情感或不合理的想法,并把它们同决策中的理性因素结合起来,或者用熟悉的方法来处理陌生的问题,或者用陌生的方法来处理熟悉的问题,通过“变陌生为熟悉”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方法。

    5、后果预测的主要方法

    (1)德尔斐法。即采用函询调查的方式,分别向参与预测活动的专家提出问题,而后将其意见整理和综合并匿名反馈给有关专家,再次征求意见,再综合、反馈,经过多次反复循环之后得到一个可靠一致的意见的方法。

    (2)会议法。即通过让预测专家集中开会,面对面交换意见,从而达到相互启发和集思广益,形成创造性结论,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预测结果的方法。

    (3)时间序列法。即假定预测对象的变化与时间有关,并根据其变化特征以惯性原理来推测其未来状态的方法。

    (4)回归分析法。即根据预测对象及其相关因素的统计资料来近似地确定变量间的函数关系,并根据这个函数模型来预测其未来状态的方法。

    (5)趋势外推法。即根据预测对象的历史和现象资料,找出其变化发展规律,从而推测出事物的未来状况的方法。

    6、方案抉择的主要环节

    (1)确定标准。即确定一套对方案进行优选的价值准则。一般包括:符合国家和社会的总体战略;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决策目标;消耗的资源尽可能少;实现目标的风险尽可能低;实施方案所产生的副作用尽量小。

    (2)可行性分析。对决策方案在现实中实施的可行性作出分析和估量。一般包括:政治可行性,即可以动员来支持方案的政治资源及方案对政治价值的影响;经济可行性,即执行方案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获取和支持程度;法律可行性,即方案是否符合一国的宪法和法律;行政可行性,即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决策的能力大小和效率高低;技术可行性,即方案在现有技术水平下能实现目标的程度。

    (3)合法化。方案确定之后,提交给有权的立法或行政机关审批,通过一定的规则和程序使之合法化,然后以法律、法令或政策的形式颁布,付诸实施。

    7、群体决策的特征

    (1)有利方面:

    ①群体决策能够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可以为解决问题提供较多的处理意见和可供选择的决策方案;

    ②群体成员在决策过程中,伴随着满意度的增加会表现出对决策的支持,从而使之易于执行;

    ③群体决策是组织中很重要的沟通形式,通过群体决策可以加强组织中不同水平的沟通,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增强组织的凝聚力。

    (2)不利的方面:

    ①群体决策的工作程序较慢,需要比领导个人决策更长的时间;

    ②在群体沟通遇到障碍时,个人意见往往会受到某种因素的压制;

    ③决策群体易出现极化现象;

    ④会造成不必要的内耗和人力的浪费,从而导致人为的决策障碍;

    ⑤有时是表面上的群体决策,其结果可能会伤害参与决策的其他成员的感情;

    ⑥决策失误的责任由集体承担,从而掩盖了个人的过失,造成了逃避责任现象的经常发生;

    ⑦当组织不具备群体决策的条件时,一旦采取群体决策形式,往往会带来非常不利的结果;

    ⑧在多数情况下,激励只是群体决策的附加价值,并不是群体决策的目标所在。把群体决策作为激励的一种手段的做法并不明智;

    ⑨在决策目标和问题情境不清楚时,采取群体决策往往会把本来就不确定的事情变得更加复杂。

    8、群体决策的抉择规则

    (1)一票否决(全体一致)。一票否决即全体一致原则,指决策群体所有成员必须意见完全一致才可最终选定某个备选方案,有任何人持不同意见,方案都不能通过。全体一致原则表现出以下两点特征:决策者平等分享决策权;决策者中没有人因最终的方案选择而利益受损,即决策者都能由此获得一定的收益。

    (2)多数规则多数规则。即少数服从多数,以多数票通过中选方案的抉择规则。既然全体一致在很多情下难以做到,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采用多数票制以最大限度地照顾多数人的利益。多数规则的变异形式:孔多塞标准、博尔达计数、赞成投票制、淘汰投票制、正负表决法。

    ①孔多塞标准。孔多塞标准是另外一种多数决定的方法,常被称为“两两对比法”或“成对表决法”。它是由法国数学家孔多塞首先提出的,指对所有的备选方案都进行成对的比较,先表决两个方案,获得群体成员过半数赞成票的方案再同余下的方案进行成对比较,依次表决直至得出最终结果。

    ②博尔达计数,即首先给每个备选方案按照偏好次序依次排列打分,然后计算各个方案的总分,分数最高者胜出。这种多数决定的方法被称为“偏好次序表决法”,即先由各成员对备选方案标明其偏好,然后由群体运用加权计算法排出各方案的优劣顺序,并作出最后的选择。表示群体成员偏好的形式有两种:偏好程度和偏好顺序。

    ③赞成投票制。赞成投票制是由布拉姆斯和菲什伯恩于1982年提出的一种表决方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同意表决法”,即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接受的方案投赞成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即可中选。

    ④淘汰投票制。淘汰投票制是在抉择实践中逐渐总结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表决方法,这种方法也被称为“否定表决法”,即先由群体成员对所有他认为可以舍弃的方案投反对票,得票最多的备选方案即被淘汰,否定表决依次进行,直至剩下最后一个备选方案。

    ⑤正负表决法。正负表决法可以对某一备选方案或者投赞成票或者投反对票,但两者只可择其一,每一个备选方案的正负之和就是净余票,净余正票最多者获得通过。

    (3)等级决定规则。等级决定规则可采用多种形式,最常见的办法是先由群体成员对备选方案进行分析讨论,大家充分交换信息,然后在此基础上由群体中的一个成员(通常是群体的领导者)负责最后拍板。

    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

      公共管理是公共管理主体为了解决公共问题,维护与实现公共利益。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公共管理基础知识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一、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及其相关概念   1、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   公共行政:政府特别是执行机关为公众提供服务的活动,行政官员或行政人员在这种活动中主要是执行由别人所制定的政策和法律,关注的焦点以及将政策转变为实际的行动,并重点关注内部定向,机构和人员以及办公室的管理。   公共管理:尽管公共管理也包含了公共行政的许多内涵,但有以最低的成本取得目标以及管理者为取得结果负责的内涵。所以公共管理是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活动,它主要关注的不是过程、程序和遵照别人的指示办事以及内部取向,而更多的是关注取得结果和对结果的获得负个人责任   2、公共部门与公共物品   公共部门:是公共事物的管理者和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广义的公共部门包括政府机构、公用事业、公共事业、非政府公共机构等部门已经各种不同组织的公共层面;狭义的公共部门是仅包括政府决策的产生机构和部门,是最纯粹的公共部门。   公共物品:是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排他性、自然垄断性以及收费困难等特征的物品;与公共物品相对应的是私人物品即具有消费上的竞争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的物品。   3、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   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他们的管理都包含了合作团体的活动,而且所有的大组织都必须履行一般的管理职能,如计划、组织、人事预算等。但是公共管理在许多重要方面是与私人管理存在差别的,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公共管理与私人管理的使命不同。   二、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管理的效率意识不强。   三、与私人管理相比,公共部门尤其是政府管理更强调责任。   四、就人事管理方面而言,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中的人事管理系统更加复杂和严格。   4、治理与善治   治理概念定义繁多,可泛指任何一种活动的协调方式。   善治是90年代后,世界银行提出的 口号 ,它主要包括合法、法治、负责、透明、有效的政府成了善治的基本要素,成为规范政治权利的主要标准。   二、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学范式的兴起   该领域发生了三次重大的范式转变,即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到公共政策分析再到公共管理学   1、对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的批评   无论是政策分析途径还是公共管理途径,都可以看作是对传统的公共行政学途径的过时或者失效所做出的一种反应,是作为它的竞争或替代途径而出现的。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所形成的,并在60年代中期以前一直居于支配地位的传统公共行政学范式是建立在科层制理论和政治---行政二分法的基础上的,它将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行政组织或官僚体制上,以组织的内部取向,注重机构,过程和程序以及行政原则的研究,并以行政效率作为追求的最高目标。2、公共管理范式的出现、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公共管理途径在美国大学的公共政策学院和商学院逐渐成长起来,几乎同时出现了出现了二种不同的公共管理途径:一种是公共政策学院的—政策途径,简称“P途径”另一种是商学院的---商业途径简称“B途径”。B途径强调将工具管理和经济学的概念、理论和 方法 应用于公共部门的管理研究中,并仍然关注组织结构与过程。   P途径来自公共政策学院,它强调政治因素在管理中的作用,重视规范研究,并关心改善管理绩效,主张从 经验 中学习,重视吸取经验教训并加以传播,促进政治执行官与资深管理者的对话。   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的孕育和发展,公共管理的B途径与P途径逐渐融合,形成公共管理的新范式。1991年第一次美国的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在雪城大学召开,可以说是公共管理新范式诞生的象征性标记。   三、公共管理基础知识——公共管理学的学科范围   1、对公共管理学的三种不同理解   a、将公共管理学等同于公共行政学,这种用法常见于日常公共部门管理活动中,也来自于坚持传统的公共行政范式或途径的学者   b、把公共管理学当作公共行政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关于公共行政的项目设计、组织结构化、政策和管理计划,经由预算系统的资源培植、财政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 、项目评估和审计的应用方法论方面的总的看法。   c、将公共管理学看作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公共行政学和政策分析的一种新途径、新范式或新的学科框架。   2、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管理学是一个研究公共管理活动或公共管理实践的学科,可以将它界定为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和方法来研究公共管理组织和公共管理过程及其规律性的学科。它的目标是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是政府组织更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或者说,公共管理学是一门研究公共组织如何有效的提供公共物品的学问。   3、公共管理学的学科特征   第一,就研究对象与范围来说,公共管理不仅仅研究政府机关特别是行政官僚,而且把研究的范围扩大到其他政府机关和非盈利组织或第三部门甚至私人部门的公共方面。   第二,公共管理学更具跨学科综合性的特点   第三,公共管理学将研究焦点由传统的公共行政学的内部取向转变为外部取向第四,公共管理学也涉及大量的公共行政学所没有设计的其他主题,如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等   第五,公共管理学既是实证的,又是规范的   第六,公共管理学将自身建立在当代公共部门管理的实践尤其是政府改革的实践基础上是从政府改革的实践中产生新的理论范式,反过来指导这种实践模式。四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和方法。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

      公共事业管理学是研究公共事业管理活动、制度、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学科。以下是由我整理关于公共事业 管理知识 点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   一、事业   1、个人层面:“事业”是指个人的成就。(有意识的追求某种目标或行动)   2、社会层面:指人们所从事的具有一定目标、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经常活动。3、国家层面:“事业”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事业(区别于“企业”)。   从学科的角度认为事业是从国家层面上讲的。崔运武的《公共事业管理概论》:“所谓事业,是我国特有的与全体人民利益有关的以科、教、文、卫、体为基本内容的行业或部门,及其相应的管理体系。”   二、公共事业   定义:满足公众生活质量和社会公共利益需求的活动及体系。(与以往的事业相比其实质性区别在公共性)   ①公有:公共占有,集体占有,非私人占有。②公用(共享功能)③公益(从目的上看)④公众(开放性)   公共事业的特点(重点):   (1)准公共性。   产品(或服务):准公共性;服务对象:社会公众,公众性;服务目标:公众利益,公益性。(2)非营利性。   事业单位:“为了社会公益”、“社会服务”。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   三、定义:   (1)公共物品:具有绝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不可分割性;不存在消费上的拥挤效应,排他消费成本极高。(政府提供)   (2)私人物品:具有绝对排他性和竞争性,利益能够分割,享有独立产权的排他消费。(企业或私人提供)   (3)准公共物品:具有有限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公共物品。(谁提供?)   如学校、高速公路、医院等。   学科理论认为,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组织就是公共事业组织。如果一个国家的某些组织和部门主要提供准公共物品,那么其从事的活动可以称为“公共事业”。也以此区别于“公共行政”。   从社会产品的来源看,人类社会可以分为三类组织:   (1)公共行政组织:提供公共物品;(2)公共事业组织:提供准公共物品;(3)私人企业组织:提供私人物品。   (2)公共事业组织包含但不限于事业单位。   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我国的社会组织:   (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   四、公共事业组织   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1、事业单位   定义: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事业的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 教育 、科技、 文化 、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的特点:1、以社会公益为目的。(区别于企业,但无法区分开国家机关)2、以国有资产为基础。   3、从业范围的列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体制的特点1、没有生产性收入。2、国家财政支出。3、不盈利。(面临改革的内、外因)改革的内因:弊端:外因:改革的大背景:(1)对国家依赖性太强;(1)经济改革;(2)不自立;(2)政治改革;(3)服务性太差(3)社会改革   2、社会团体   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3、民办非企业单位   定义: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包括:   各类民办学校、医院、文艺团体、科研院所、   体育场馆、职业培训中心、福利院、人才交流中心等。它的一个明显特征是:不是由政府或者政府部门举办的   五、公共事业管理   定义:是指公共事业组织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动员和运用有效资源,采取计划、组织、指导、控制等方式对组织内部提供准公共物品的社会事务进行协调,从而实现提高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和公众生活质量,保证实现社会公益目标的活动过程。(1)主体:公共事业组织;(2)客体:准公共物品。   (3)对象:符合条件的社会公众;   (4)内容:计划、组织、指导、控制。   (5)评价:是否实现社会公众利益;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满足社会需求的程度。   公共事业管理的五层含义(重点)   (1)公共事业管理的主体是公共事业组织,以区别于行政管理的主体——政府组织或 企业管理 的主体——企业组织。   (2)公共事业管理的客体是准公共事务,其受益对象是全社会或多数公众。   (3)公共事业管理内容集中概括为提高生活质量,保证社会利益,这就决定了公共事业管理永久存在,而且随着社会发展经常进行调整。   (4)公共事业管理的职能是通过对准公共事务一系列活动的调节控制,使准公共事务表现出有序、有效、可控制的特点,以满足社会公众的需要。   (5)公共事业管理负有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其工作绩效不能简单地用利润或效率作标准。   六、公共事业管理与其他管理的区别:   1、公共事业与公共管理的区别   (1)管理范围不同   (2)管理主、客体不同(3)管理教育的重点不同(4)学科层次不同   2、公共事业管理与行政管理的区别   (1)管理主体不同(2)管理方式不同(3)管理关系不同(4)管理的独立性行政管理组织具有阶级性3公共事业管理与企业管理的区别   (1)目标不同:(2)从竞争性看   (3)从运行方式上看(4)权力来源(5)绩效评估   七、公共事业管理理论基础   1、公共需要理论   美国管理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论”,指出人的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可以分为以下5个层次:自我实现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解释了人类社会作为个体的需要,有物质层面的,有精神层面的。   公共需要,就是大众化的一般的需要,着眼于群体的需要,或者大部分社会成员的需要的。   建立在公共需要理论基础之上的,满足公共需要服务的,成为公共行政和公共事业管理的一个逻辑前提   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的发展研究就是要基于公共的需要来研究和发展的。公共需要的特点:公共(性)属于国家或集体的、共同的”,或者是“公平和公正、公开的   行政管理知识点   一、政府职能的含义   1、含义:亦称行政职能,是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时应承担的职责和所具有的功能。   2、包括几层意思   行政职能   a、实施主体:政府机构 b、主要内容: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 c、实施手段:依法行政 d、是完整统一的体系   二、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   1、自然经济状态下的政府职能:御外和安内。   2、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御外、安内和建设公共设施   3、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职能:a、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 b、稳定宏观经济 c、调节社会分配 d、维护市场秩序   4、传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职能:正在转变   三、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政府职能:   a、体现了公共行政的本质要求   b、是政府机构设置的根本依据   c、转变是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的关键   d、政府职能的实施情况是衡量行政效率的重要标准   四、政府的基本职能   1、定义:依据政府管理的事务性质横向划分的政府职能称为政府的基本职能。   2、内容:   a、政治职能(包括军事保卫、外交、治安、民主政治建设)   b、经济职能(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市场监督)   c、文化职能(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   c、社会职能(其他的社会公共性的职能)   五、政府的层级职能   1、含义:是按政府所辖行政区域划分的职能。   2、政府层级职能包括:a、中央政府专有职能;b、地方政府专有职能;c、中央和地方政府共享的职能(如:社会治安、公共福利、城市发展、环境保护、国土管理、民族事务、司法监察)   注:目前,我国政府层级职能并没有在宪法或法律上明确规定。   六、政府的管理运行职能   1、含义:是按照管理运行程序划分的职能。符合管理学中的“封闭性原则”   2、可分为:计划职能、组织职能、领导职能、控制职能   七、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因素   1、社会环境的变迁(是转变的外因)   2、公共行政的科学化(是转变的内在动力)   3、技术手段的创新(是转变的根本保障)   4、传统行政文化的影响(是转变的制约因素)   八、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1、政府职能的外部转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   2、政府职能的系统转移(或叫内部转移,是政府内部重划分职能)   3、行政管理方式的转变(包括工作方式、工作作风、运行程序等)   九、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政企分开   十、政府机构的含义   广义:是指国家的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等所有国家机构的总称。   狭义:国家行政机关   十一、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的关系(注意区分政府机构与 其它 机构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1、国家机构:国家机构包含政府机构。   2、政党组织   3、群众组织:   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村委会、居委会   4、事业单位(因为不以行政管理为主要职责,因而不属于政府机构):如地震局、气象局   十二、机构编制管理   1、领导体制:统一领导、分级管理   2、管理机关:党中央、国务院设立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设机构编制委员会。   3、主要任务:   a、职能管理:“三定”—定职能、定机构、定人员编制   b、机构管理   c、人员编制管理:即人员总额、人员结构、领导职数、职位配置   注:政府机构的名称一般包括:域名(表明地理位置或管理范围)、矢名(表明管理内容)、格名(表明规格级别)。   十三、职能优先原则主要有四层意思:   1、职能是机构存在的前提(因职能而设机构)   2、科学界定政府总体职能   3、科学配置和划分政府总体职能   4、以政府职能是否顺利实现来检验政府机构设置的合理性   十四、完整统一原则主要有三层意思:   1、政府职能是完整统一的   2、行政权力是完整统一的   3、政府机构设置是完整统一的   十五、管理幅度与层次相适应的原则,在实际运用中,要遵循以下几条规律:   1、在管理对象和内容不变的情况下,管理幅度和层次成反比。   2、管理幅度与事务的难易程度成反比   3、管理幅度同管理者的能力及管理手段的先进程度成正比   4、管理幅度与下属人员的能力成正比   5、管理层次与组织效率成反比   注:管理幅度指管理的数额   十六、权责一致原则有三层意思:设计合理的职位体系、权责相称的制约机制、奖惩分明的激励机制   注:一般来讲,上级对下级的权力应负连带责任。   十七、精简与效能的原则包括三层意思:机构设置要精简、人员编制要精干、办事程序要简化   十八、依法设置的原则   包括二层意思:1、政府机构设置程序要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2、有关政府机构的各项规范要由法律法规来确定。   十九、政府机构改革的动因:a、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b、政治体制改革的需要;c、精简机构和人员的需要;d、减轻财政负担的需要;e、提高行政效率的需要   二十、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过渡与阶段性突破   我国政府机构改革采取渐进式。   1、1982年改革:a、提出干部的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b、实行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宪法。   2、1988年改革:a、提出转变政府职能的概念。b、提出政企分开、党政分开的原则。   3、1993年改革:a、把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机构改革的目标。b、强调了转变职能的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c、提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概念。   4、1998年改革:仍是过渡性方案

    简述对公共管理的理解

    公共管理是针对政府管理的缺陷而产生的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它一方面强调管理目标的“公共性”,即公共权力必须履行公共职能; 另一方面强调对公共权力(权威)的监督、制约和规范,强调运用公共权力(权威) 的科学方法 。 公共管理是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公共事务是公共管理的起点,决定了公共行政走向公共管理的必然态势。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公共管理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总体上看,公共管理对我们还是一个新课题,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 含义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中重视公共组织或非营利组织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与分支学科。是80年代中后期,在当代社会科学与管理科学的整体化趋势以及公共部门管理实践特别是“新公共管理”运动的推动下,以公共部门管理问题的解决为核心,融合多种学科相关知识和方法所形成的一个知识框架。公共管理在实施管理的主体、管理活动的内容与范围、管理目标等一些基本的原则和管理理念方面,仍然与公共行政保持一致。 特征 1、公共管理的主体是多元的,包括社会公共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两大类。 2、作为公共管理客体的社会公共事务表现不断扩展的趋势。 3、公共管理的目的是推进社会整体协调发展和增进社会公共利益实现。 4、公共管理的职能是调节和控制。 5、公共管理体制和手段面临创新的迫切任务。

    公共管理理论包括哪些理论

    对于公共管理的理解大概有五种经典理论观点:

    1、 皮瑞(Perry)和克莱姆(Kraemer)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一种新的途径,它是传统公共行政的规范取向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取向的结合体。公共管理的重点是将公共行政作为一种职业,并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而非政客或政治家。

    2、卡尔森(Garson)和欧尔曼(Overman)的观点:

    他们认为,公共管理是对行政的一般方面的学科间整合的研究,它将人力、财政、物资、信息和政治资源的管理与管理学的计划、组织、控制职能相融合。

    3、奥托(Otto)、海蒂(Hyde)和沙夫里茨(Shafritz)的观点:

    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或公共事务的一部分,综合了公共行政的方案设计与组织重建、政策与管理规划、通过预算制度进行资源分配、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各种方法和艺术。公共管理将公共行政视为一门职业,将公共管理者视为职业的实践者。公共管理关注那些能够将理念、政策转化为行动规则的管理工具、技术、知识和技巧。

    4、波兹曼(Bozeman)与史陶斯曼(Straussman)的观点

    公共管理就是对政治权威的管理。如果不考虑组织的性质,大部分管理工作和任务是具有共通性的。但公共管理的主要领域是在政治系统下,一旦政治权威进入管理戏局,管理的游戏规则就会改变。在他们看来,公共管理远比内部行政具有更广的含义;公共行政一词几乎与政府官僚组织相关联,而公共管理一词更具有弹性。

    5、 休斯(Hughes)的观点

    他认为,与管理相比,行政的范围更狭小、功能更有限,因此,从公共行政到公共管理的变化意味着理论和功能的变化;公共行政是服务公众的活动,公务员执行从其他方面产出的政策,公共行政关注程序,将政策转化为行动和机关管理;管理包括着行政,但同时意味着以最大化的效率实现组织目标以及对结果的责任;公共行政的焦点在于过程、程序以及顺序性,而公共管理包括得更多;公共管理者不仅仅遵循知识,而且关注达成结果以及为达成结果而承担的责任。

    社区公共管理基本知识

    区工作者的基本知识结构 知识是社区管理者施展才能的基础,才能又是具有相应知识的行为表现。因此,社区管理者要有效地做好社区管理工作就必须具有一定的文化知识素质,包括:

    1、专业知识结构

    社区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社区管理工作的特点,决定了从事社区管理工作的人员必须同时具备以下三个层次的结构:

    (1)是公共管理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公共管理理论,公共政策理论,公共财政,公共项目分析,政府理论与政治 制度,公务员制度,行政法等。在我国的社区管理体制中,社区行政属于公共行政的一个层次,因此公共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就必须具备。 在社区员的知识结构中,这方面知识放在重要的地位。

    (2)是社区管理相关知识,主要内容是新闻传播学、市场学、会计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学、管理 学、文化学民俗学、伦理学、政治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宏观经经济观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

    (3)是社区管理专业技能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社区管理原理,社区管理实务,社区管理 的历史和发展趋势:专业技能包括宣资料的设计、年报的编写、新闻报道的写作、摄影与采访技术 、演讲、接待、礼仪和调查方法、纠纷调解与处理等技能知识。

    四是社区管理的基础知识(所有专业者需要),如外语、政策学、哲学、法律基础、中外历史等。

    2、相关工作经验

    相关工作经验是指工作性质和方法卢社区管理工作比较接近的某些职服方面的经验,从事纠纷调解工作的经验或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的经验,从事说服方面的经验等等。

    1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公共管理知识(社区工作者公共管理知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公共管理知识公共管理基本知识有哪些公共管理理论有哪些公共事业管理知识点简述对公共管理的理解公共管理理论包括哪些理论社区公共管理基本知识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