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

大学专评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文言文虚词,以下6个关于文言文虚词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文言文虚词整理有哪些?文言文虚词有哪些?文言虚词是什...

今天我们来聊聊文言文虚词,以下6个关于文言文虚词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 文言文虚词整理有哪些?
  •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 文言虚词是什么意思?
  •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0、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4、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5、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7、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翻译:螃蟹有六只脚和两只钳夹,(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藏身。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翻译: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翻译:陈胜又暗地里派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

    扩展资料:

    虚词的注意点

    1.通假字

    在古代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叫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假借。古汉语中的通假字有三种情况:同音通假、近音通假和变音通假。通假字的读音应读被通假字的读音,解释也应按被通假字的字义解释,表达时一般用“通”的解说形式。

    (1)音同的通假。即借字为本字的声符(也有本字为借字声符的),或借字与本字有共同声符的。

    声符虽不同,但两个字的读音是相近的,表现为同声母或同韵母的形式。

    偏旁的通假字。通假字经常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考查:

    (2)给句中加点的字注音(通假字读音有变化)。

    2.一词多义

    我国的文字用法极为复杂,一个字词往往有很多的意义与用法。一词多义的现象在古代汉语乃至现代汉语都是极其普遍的。一词多义也是我们平时在阅读文言文、考试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把握一词多义,要注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和假借义。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掌握一词多义的基本方法,一个词的基本义称为“本义”,由本义生发延伸出来的意义称为引申义。另外,比喻义是通过打比方产生的词义,假借义是利用假借字形成的词义。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当然,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要想学好文言文,正确理解句子含义,领会文章内容,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言文

    文言文虚词整理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整理有以下:

    ⑴而

    ①连词:表并列,表递进,表承接,表转折,表修饰,表假设,表因果,表目的(“用来”)。

    ②代词:通“尔“,人称代词(“你,你的”)。

    ③构成复音虚词(而已,既而,俄而)。

    ⑵何

    ①疑问代词:“什么”、“哪里”;“为什么”、“怎么”。

    ②副词:“多么”。

    ⑶乎

    ①助词:表疑问语气,“吗”,“呢”;表测度,“吧”;表感叹,“啊”、“呀”;作词尾。

    ②介词:“于”、“在”、“从”。

    ⑷乃

    ①副词:表承接,“就”、“才”、“于是”;表转折,“却”、“竟”;表判断,“就是”。

    ②代词:“你”、“你的”。

    ⑸其

    ①副词,表测度,“大概”;表疑问,不译;表反诘,“难道”;表婉商,“还是”;表期盼,“可要”、“要”。

    ②连词,表选择,“是……还是”;表假设,“如果”。

    ③代词:仅不代第二人称;指示代词。“那”“其中。

    ⑹且

    ①副词,“将要”、“将”、“暂且”;表程度,“已经”、“很”。

    ②连词,表并列,“又”;表递进,“并且”、“而且”、“况且”;表选择,“还是”;表假设,“如果”;表让步,“即使”、“尚且”;表转折,“可是”、“却”。

    ③助词,用于句首。

    ⑺若

    ①代词,第二人称;指示代词,这。

    ②连词,表假设;表选择,“或”、“或者”。

    ③构成复音虚词。

    ⑻所

    助词①构成“所”字结构,“……的人(事)”②和“为”呼应,表被动;③和“以”连用,表原因,“……的原因”④和“以”连用,表手段,凭借,……的方法(凭借)。

    ⑼为

    介词:①表对象,“向、对”;表替代,“替”;表目的,“为着、为了”;表原因,“由于、因为”;表被动,“被”②疑问语气助词,呢。

    (10)焉

    ①代词:三人称疑问代词,表疑代词,哪儿,哪里,怎么。

    ②语气助词:陈述感叹疑问语气。

    ③兼词“于之”。

    ④作形容词词尾。

    (11)也

    ①用在句末,表肯定语气。

    ②表疑问语气。

    ③用在句中,表语气的舒缓或停顿。

    ④用在句末,表判断语气。

    (12)以

    ①介词:表凭借,“凭”、“用”、“靠”、“按照”;表原因,“因”、“由于”;表对象,“跟”、“和”;表时间、处所,“于”。

    ②连词:类似”而”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

    一、而

    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滕王阁序》。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二、乎

    (一)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二)介词(一般用在句中)

    类似于“于”的用法。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

    三、者

    (一)结构助词

    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二)语气助词

    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

    1、用作介词

    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如:

    (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借。

    (2)虽不能察,必以情。//策之不以其道。——根据。

    2、作连词

    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

    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如:

    (1)属予作文以记之——(用)来。

    (2)以伤先帝之明——以致。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

    (4)卷石底以出。——相当于“而”。

    3、用作动词

    可译作“认为”。如:

    (1)皆以美于徐公。

    五、乃

    ⑴于是,就。例: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⑤良乃入,具告沛公。

    ⑵才,这才。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⑶却。例:①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②今君乃亡赵走燕。

    ⑷是,就是,原来是。例:①视之,乃庞德也,②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⑸竟然。例: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⑹你,你的。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文言虚词是什么意思?

    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 虚词种类: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代词七类。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

    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只因一虚词之差,便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

    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文言虚词

    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1、文言文实词:

    (1)名词。恩惠。(古之遗爱也《左传》)

    (2)动词。喜爱,爱护。(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触龙说赵太后》)

    2、文言文实词:

    (1)形容词。舒适,安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述而》)

    (2)动词。 ①养生。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3、文言文实词:

    (1)动词 。加倍。 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五蠹》)

    (2)量词。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唐雎不辱使命》)

    4、文言文虚词: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5、文言文虚词: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文言文虚词(文言文虚词用法总结)》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文言文虚词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文言文虚词整理有哪些?文言文虚词有哪些?文言虚词是什么意思?文言文实词和虚词有哪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